
近日,中国残联原主席张海迪在微博发文,公开回应近期网络上对其攻击、污蔑和造谣行为。
张海迪称,近日,网络上出现大量针对她的攻击性言论,这些内容、留言的诋毁程度“达到了极限”。有人故意使用她的各种照片编造故事,包括工作照片、外事工作照片,甚至与朋友们的合影,构成严重的肖像侵权。
张海迪还发出了疑问:“一倍加网个人生活中总有那么多谣言,清朗网络就那么难吗?关键是今天对网络谣言和诋毁已经习以为常,这是现代化和科学文明进步社会的内容吗?”

一
张海迪的困惑,也是很多网民共同的感受。如今的互联网上,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谣言和暴力。有些时候,一张不知出处的照片,一段张冠李戴的文字,就能成为全网“爆款”。
2020年7月,杭州的吴女士仅仅只是下楼取个快递,就被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视频,并捏造“少妇出轨快递小哥”虚假聊天记录并散布至微信群,造成谣言大规模传播。没过多久,吴女士所在的公司领导、同事均已看到谣言信息。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可以批量生成“假新闻”,编造谣言的成本大幅降低,看起来却越来越逼真。今年3月,一则内容为“华山医院前院长张明远因阑尾炎未得到及时救治,客死他乡医院走廊长椅”的图文信息,一度在社交平台和微信群刷屏,造成不良社会影响。
上海公安迅速抓获了编造这则谣言的王某某等三人。他们的小工作室共控制了500多个自媒体账号,靠着AI改写生成文章,日均可以发帖万余条。他们还不断摸索平台的“流量密码”,设置关键词让AI更好地生产“爆款内容”,以此获取分成收益。
至于内容的真实性倍加网,似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。
二
不要小看这些虚假信息带来的危害。
针对特定个体的不实信息,很可能演变成对其的网络暴力。试想,我们一登录社交媒体账号,就看到别人发来的大量含有侮辱性内容的私信,每一条动态下面都是攻击、谩骂,会造成怎样的精神压力。因此而自残、自杀的案例不在少数。
而针对公共事件、议题的谣言,则会造成舆论场的撕裂,甚至导致不同群体之间产生裂痕。如今的互联网上,到处充斥着“骂战”,持有不同观点的网民互相攻讦。但很多时候,进一步的调查证明,引发冲突的“导火索”其实和事实不符,或者干脆就是虚构的,也就是网民吐槽的“虚空打靶”。
针对这些乱象,国家频频出手。从2021年起,中央网信办每年都牵头开展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。今年9月,中央网信办又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“清朗·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”专项行动。
2023年9月25日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联合发布《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准确适用法律,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。
互联网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,想要真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这里的我们,是指所有参与互联网治理的主体,包括相关主管部门、司法机关、网络平台,以及每一位网民。
三
治理互联网,最终还是要回到法治轨道上。
对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来说,要坚决摒弃“法不责众”的错误倾向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“依法责之”。对于故意制造网络谣言、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,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;对于受雇佣参与的网络水军以及情节轻微的参与者,应当追究其民事、行政责任;对于随手转发之类的主体,则应当追究其民事责任。
对各大网络平台,不能任由其“美美隐身”。每当发生重大网络事件,平台就会以避风港原则作为“免责”条款。但是,今天的各大网络平台不仅是展示窗口,更是通过算法推荐、创作激励等方式,积极引导内容生产。在这种情况下,只提“避风港”原则,有意无意忽视相伴而生的红旗原则,无疑是在逃避责任,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。
对每一位网民来说,必须时时牢记“勿以恶小而为之”。一次转发、一条评论倍加网,看似微小,但当恶意累积成千上万次,就可能产生质变。所以,我们需要真正认识到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,始终保持对法律的敬畏,绝不当谣言的传声筒、暴力的扩散器,真正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。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